学会计难,
学计税基础更难,
学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更是难上加难。
长投本来就难学,会计处理都没搞清楚,现在又要学税务处理。
CPA给的惊喜总是一个接着一个。
首先,对于长投来说,会计上有两种计量方法,成本法和权益法。
对于达到控股程度的长投,用成本法核算;
对于没达到控股,只是重大影响或者共同控制的,用权益法核算。
所谓成本法,就是初始计量按投资成本,之后不管被投资单位是好是坏,是死是活,长投的账面价值都不会变化。
你爱动不动,反正我不动。
所谓权益法,就是初始计量按投资成本,买赚了还得调整负商誉,后续还得随着被投资单位净资产份额的变化而相应调整账面价值。
你不动我不动,你动,我就立马动。
呵,这该死的多样性,这要命的计量方法,每一次都是在熬夜学习的CPAer心头上插刀。
而我们的税法,简简单单。
税法是完全的唯成本论,不管控股还是不控股,不管是买亏还是买赚,计税基础就等于初始投资成本,不需要任何调整,不需要任何修正,不需要任何后续计量。
税法好温柔,我哭死。
举个例子,
我开的木木工厂效益贼好,钱多得蛋疼,拥有和王多鱼一样的烦恼,每天醒来最痛苦的事情就是,不知道手上这烫手的钱该怎么花。
为了缓解我的烦恼,我的好朋友小盈子给我介绍了一个屌炸天的公司,根据PPT上的规划,今年就能盈亏平衡,明年可以收入翻倍,后年直接纳斯达克敲钟。
现在净资产1个亿,原股东忍痛甩卖部分股权回血,这么牛逼的资产,只要2000万,25%股权抱回家,买不了吃亏,买不了上当。
今天种下2000万的希望,明天收获2个亿的暴击。
你的月亮我的心,你的money我的梦。
Oh该死,这心动的感觉,买它,买它,买它!
在会计上,这笔长投的初始计量金额是2000万,但因为要用权益法衡量,所以涉及到初始投资成本的调整。
这笔交易我买赚了。
1个亿净资产的25%应该价值2500万,而我只花了2000万就买到了。
啊,都怪我这该死的运气,随随便便投个资入个股,都能捡漏少花500万。
而这500万的负商誉会华丽丽作为营业外收入体现在我的账面上。
于是,在会计层面,经过各种调整,这笔长投的账面价值是2500万。
而朴素的税法,只认可初始投资成本2000万,计税基础就是2000万。
什么叫“权益法”?什么叫“负商誉”?
我们还小,我们不懂。
于是,在命运的十字路口,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再一次产生了差异,暂时性差异,这个差异会随着出售一把抹平。
一年后,见异思迁的我又看上了一个更性感的公司,公司股东告诉我他们明年可以翻3倍,我心算了一下回报,含泪以3000万的价格甩卖了现有的股权,准备入股新公司。
在会计层面,我这笔出售赚了500万。(3000万售价-2500万账面价值=500万)
在税法层面,我这笔出售赚了1000万。(3000万售价-2000万计税基础=1000万)
有老铁问了,这明明不一样,这明明有差异,为啥你说差异会随着出售一把抹平?
傻孩子,总收益都是1000万。
只是会计在上一年先以营业外收入的形式确认了500万,今年以处置损益的形式再次确认500万;
而税法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,只认可出售价和买进价,不调整什么负商誉,所以在出售的当年直接以处置损益的形式确认1000万。
怎么算都是1000万,只是时间点不同罢了。
税法和会计的差异大多如此。
拉长时间看,没有差异,只是确认损益的节奏不同。
古有朝三暮四耍猴,今有暂时性差异戏CPAer。
这个轮回真奇妙。
来源:徐甘木微信公众号